看看最近的文章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和血清学诊断的比较:最新进展

溶液阿里E

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威斯康辛医学院皮肤学系

溶液劳伦N

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威斯康辛医学院皮肤学系

Sokumbi Olayemi

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威斯康辛医学院皮肤学系

电子邮件:osokumbi@mcw.eduysokumi@gmail.com

Motaparthi Kiran

皮肤病理学,奇迹生命科学,美国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皮肤科,达拉斯,德克萨斯州,美国

DOI: 10.15761 / GOD.1000S1005

文章
条信息
作者信息
数据与数据

简介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AIBDs)的诊断依赖于几种不同的诊断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直接免疫荧光(DIF)、间接免疫荧光(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当面对假定的AIBD时,皮肤科医生最广泛使用的诊断方法是组织病理学和DIF的结合。尽管DIF仍是线性IgA大疱性疾病和IgA天疱疮的首选诊断方法,但根据目前的证据,ELISA是诊断包括普通天疱疮和叶状天疱疮等几种aibd的更准确、更经济、更无创的方法[1-3]。


本文的目的是回顾和比较支持使用这些诊断方法的证据,包括传统的和最新的,这些都是从业者可用的。这一比较应为每种AIBD的循证诊断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选择提供实际参考。简要解释了广泛使用的方法的技术和基础科学。此外,也对可用性有限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具有诊断意义的新方法,如马赛克IIF进行了综述。

aibd中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综述

DIF是实际诊断aibd最常用的技术。在DIF中,靶抗原是患者自身抗体。从水泡部位取5毫米的皮肤,并置于运输介质中,如米歇尔缓冲液。将病变周围皮肤的冰冻切片准备好,每个切片用一种单抗(如抗igg、抗igm或抗c3)孵育。这些一级抗体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相连接,FITC是病理学家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荧光团。然后报告有无epifluorescence,可以相对和主观地量化[4]。

在IIF中,靶抗原存在于已知且易于获得的底物中。这种底物与患者含有一抗的稀释血清一起孵育。然后加入带有FITC标记的二抗并与一抗结合。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显荧光,并可通过连续滴定患者血清[4]定量。

在ELISA中,目标抗原(如BP180的NC16a结构域)通过物理吸附或抗体捕获固定。当使用抗体捕获时,这被称为“夹心ELISA”,因为目标抗原结合在固定抗体和一抗之间。病人的血清中存在初级抗体。然后加入酶联二抗,结合一抗的Fc区。添加底物,由酶转化为信号。由此产生的颜色变化、荧光或电化学信号被定量测量并报告[5]。

Western blot是免疫印迹的同义词。在这种方法中,表达目标抗原或感兴趣抗原的细胞被培养,然后裂解释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经过变性,然后根据分子量(以千道尔顿(kDa)为单位)用凝胶电泳分离。然后电印迹法将这些蛋白质转移到膜介质中。在膜上的非特异性部位被阻断后,将其与初级抗体(患者血清)一起孵育。二抗与报告酶(通常是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到一抗上。酶促反应产生发光信号,该信号被摄像机捕获,然后量化[6]。免疫沉淀是免疫印迹的一种变体,可用于识别、分离和浓缩多个(潜在的)目标抗原。裂解液与患者的血清孵育,在目标抗原和初级自身抗体之间形成复合物。这些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固定在小球上,沉淀出溶液,然后用标准免疫印迹技术[7]进行分析。

天疱疮集团

天疱疮组包括寻常型天疱疮(PV)、叶型天疱疮(PF)、药物性天疱疮(DIP)和副肿瘤性天疱疮(PNP),主要由针对参与细胞间粘附的桥粒体钙粘蛋白的IgG自身抗体介导。寻常型天疱疮通常出现在50岁和60岁,其特征是薄壁、松弛的大疱,容易破裂,形成痛苦的糜烂和结痂性病变。除了角质化的皮肤外,PV通常影响粘膜表面,大多数病例首先出现在口腔。自身抗体通常针对脱纤蛋白3 (Dsg3),分子量为130 kDa,但也可能靶向粘皮疾病中的脱纤蛋白1 (Dsg1)。然而,当抗dsg3自身抗体存在时,无论抗dsg1是否存在,都可以进行诊断。叶状天疱疮的特征是表面松弛的大疱,容易破裂,导致浅层侵蚀,并附着鳞屑外壳,描述为类似玉米片(图1)。与PV不同,PF很少影响黏膜表面。PF靶向desmoglin 1 (Dsg1)中的抗体,分子量为160 kDa[8]。

ELISA是诊断PV和PF最准确的诊断工具,在2012年的一项荟萃分析中,13项研究的样本量为1058例患者,ELISA检测抗dsg3 IgG的综合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ELISA检测PF患者抗dsg Ig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99%[2,3]。ELISA的一个局限性是在非常高的抗体滴度(相当于IIF测定滴度为320或更高)时观察到,在这个水平上读数趋于平稳。相比之下,IIF在高滴度[9]时仍然是定量的。

组织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由于分裂水平的可变性,组织学本身不能区分PV和PF。一般情况下,PV的棘皮溶解在基底上,PF的棘皮溶解在角膜下或颗粒内et al。发现在这两种疾病之间的棘皮溶解部位有明显的组织学重叠,四分之一的天疱疮病例显示弥漫性棘皮溶解。此外,虽然棘溶性角化不良细胞在PV中常见,但在PV和PF病例中均有超过60%的发现。在PF中,中性粒细胞是表皮中主要的细胞类型,而非嗜酸性粒细胞(70.8% vs 54.8%)[10]。

DIF接近100%的敏感性,但不能区分PF和PV,因为两者的荧光模式相似,具有典型的均匀细胞间IgG和补体染色(“瑞士奶酪”或“鸡丝”模式)[10-13]。IIF的灵敏度低于ELISA和DIF,但有助于建立抗体滴度。与DIF相似,IIF不能区分PV和PF,并会显示两者的细胞间染色。灵敏度范围在81-95%之间[13-15]。值得注意的是,衬底的选择影响IIF的结果。一些研究比较了猴子和人类的食道。在一项研究中,猴子的食道在两种天疱疮亚型的抗体检测灵敏度上优于或相等,而另一项研究发现,猴子的食道在诊断PV方面优于人类的食道,在诊断PF方面优于人类的食道[15,16]。免疫印迹法虽然不常用,但可以100%的特异性区分PV的不同临床表型(粘膜皮肤型、纯黏膜型或纯皮肤型)。然而,它对诊断PV的敏感性只有89%,而且更昂贵。免疫印迹法对PF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

在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时,与IIF滴度相比,ELISA指标值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更好[3,18]。特别是,在PV和PF中,抗dsg1 ELISA值与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而在PV[19]中,抗dsg3值不与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ELISA在评价PV的免疫缓解方面也优于DIF。一项研究的阴性预测值为100%,这在停止治疗时非常重要,以减少假阴性[20]。

在黏膜PV中,ELISA和Tzanck涂片联合较单独检测或其他诊断方法[21]具有最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98.7%。单纯对受影响黏膜的组织学评价往往会因非特异性表现或细微棘皮松解而产生误导。在一系列的12例病例中,有2例最初仅根据组织学诊断为粘膜类天疱疮(MMP),最终诊断为PV[22]。

如果怀疑是药物性天疱疮(DIP),最特异性的检测是免疫组化32-2B染色,这是一种针对Dsg1和Dsg3的单克隆抗体。32-2B免疫过氧化物酶对DIP的特异性为84%,敏感性为70%。与特发性天疱疮不同的是,正常皮肤和DIP均呈沿细胞质膜的网状沉积,而特发性天疱疮呈粗粒胞浆周颗粒[23]。不幸的是,这种免疫染色剂是常规或广泛使用的,大多数病理学家不熟悉其解释。组织学、DIF、IIF、ELISA和免疫印迹均不能区分DIP与特发性天疱疮。因此,DIP和特发性天疱疮的区别通常取决于临床相关性。

PNP有广泛的临床表现。粘膜病变可能类似于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伴嘴唇出血性结痂和广泛的粘膜糜烂。皮肤病变可出现扁平地衣样、多形红斑样、大疱性类天疱疮样或典型的糜烂。牵连的靶抗原也更多样,除了Dsg1和Dsg3外,还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 (250 kDa),胞疱性类天疱疮抗原(210 kDa),胞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90 kDa)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 (BPAg1, 230 kDa)。最近,α -2-巨球蛋白样蛋白1 (A2ML1)也被认为是PNP[8]的靶点。

免疫印迹法对包膜贴片和/或周围贴片的敏感性接近100%,被认为是金标准的诊断方法。然而,由于假阳性,特异性降低至82-91%[24-26]。大鼠膀胱IIF是最好的确认性试验;尽管敏感性在67-95%之间,特异性接近100%[24,26,27]。PNP的组织学是非特异性的,通常是苔藓样的和棘溶性的(图2);在多达60%的病例中,可同时观察到两种反应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角化细胞坏死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当在细胞间隙和皮表皮交界处(DEJ)观察到IgG和/或C3染色时,DIF被认为是诊断性的(特异性高达97%)。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PNP病例同时显示细胞间和连接免疫荧光,使得这一独特的发现不敏感[24,26,28]。在考虑细胞间或连接染色时,DIF是100%的敏感性,但只有40%的特异性[27]。

目前,ELISA仅被认为是PNP的一种补充检测。Ohzono 2015年的一项研究et al。评估了几种用于PNP诊断的elisa方法。ELISA检测抗dsg1和抗dsg3 IgG的灵敏度为86%,但不能区分PNP和PF或PV。ELISA检测抗desmocollins (Dsc) 1、2和3 IgG的联合敏感性为72%。ELISA检测抗A2ML1 IgG的灵敏度为60%。独立的研究评估了用于包膜插片的ELISA阵列,其敏感性可变(30-100%),但特异性高(90-100%)[24,25,29]。黄的研究et al。16例PNP中[30]评价的PNP均ELISA检测出抗包膜和包膜周围抗体IgG阳性。

IgA天疱疮表现为松弛性囊泡或脓疱,呈环状或环状,中心有结痂(图3)。腋窝和腹股沟最常受累,但也见于躯干和四肢。这种疾病有两种不同的亚型。角膜下脓疱型(SPD)的靶抗原为Dsc1。表皮内嗜中性粒细胞(IEN)型有一个未知的靶抗原[31]。

DIF是IgA天疱疮最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在所有病例中均显示IgA在细胞间沉积。在SPD型中,IgA沉积集中在上表皮,而在IEN型中,IgA沉积遍布整个表皮[32,33]。应进行DIF以区分角膜下脓疱性皮肤病(snedon - wilkinson病)与SPD型IgA天疱疮。snedon - wilkinson病DIF呈阴性,但与单克隆性gamopathy相关,而SPD型IgA天疱疮DIF呈阳性,但与血液学异常[34]无关。IIF在诊断IgA天疱疮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范围从50-100%不等,在IEN型中通常为阴性[33,35]。组织学高度非特异性,有广泛的鉴别诊断,不像经典的天疱疮,典型的无棘皮溶解。ELISA在检测针对Dsg1或Dsg3的IgG或IgA的基础上诊断IgA天疱疮的敏感性约为20%,但在排除经典天疱疮时可能有用[33,36]。

类天疱疮的组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最常见的AIBD,其特征是典型的瘙痒性荨麻疹病变演变为紧张性水泡的临床表现。典型的组织学特征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富嗜酸性粒细胞或细胞贫乏的表皮下水泡。荨炎病变在DEJ处显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图4)。在BP中,自身抗体针对DEJ处的两个半脂体蛋白:BP抗原1 (BPAG1或BP230),一个230-kDa的细胞内plin家族蛋白,BP抗原2 (BPAG2或BP180),一个180-kDa的跨膜胶原家族蛋白,由一个分隔两个N-和C-末端结构域的中央结构域组成[37-39]。由于BP180自身免疫的普遍存在和BP180靶向抗体在动物模型中复制疾病的能力,BP180被认为是BP的主要抗原靶点。然而,一小部分BP患者仅产生BP230抗体[40-42]。

DIF是诊断BP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评价其他方法敏感性的参考。DIF最常见的表现为IgG和C3的线性沉积,尽管也可以看到其他免疫反应物,包括IgM, IgA和/或IgE。由于DIF作为参考试验的作用,很难评估其真正的敏感性,但已报道的数字在82-96%之间[43-45]。鉴于DIF不能识别抗原靶点,该试验不能区分BP和其他DEJ线性染色的aibd,如黏膜类天疱疮(MMP)或大疱性获得性表皮松解症(EBA)。

盐裂皮肤(SSS)上的IIF可以改善目标抗原的定位,并可用于确认BP的诊断。IIF显示自身抗体定位于盐裂的表皮侧,尽管有些病例显示免疫荧光也在真皮侧。灵敏度与ELISA法相当,略低于DIF法的灵敏度,在81-96%之间。(39,41)与抗bp180相比,IIF阳性与ELISA检测抗bp230的相关性更强[41,43,46]。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IIF滴度与疾病活动性(见下文)[40]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针对BP180和BP230的IgG自身抗体的ELISA试剂盒的商业化已经普及了这种检测方法在BP诊断中的应用,并允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标准化的比较。抗BP180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P180蛋白NC16a区抗体的存在。报道的敏感性在79-100%之间,特异性在95%以上[1,39,41,46,47]。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的敏感性可能被DIF阳性的要求夸大以纳入比较研究。包括dif阴性BP病例在内的研究报告敏感性接近72%[43]。此外,由于排除了靶抗原NC16a结构域外的靶点,ELISA对抗bp180的敏感性可能受到限制。Fairleyet al。通过免疫印迹[48]发现,51例BP患者中有4例血清与NC16a结构域外的BP180区域发生反应。然而,由于免疫印迹法经常检测到针对NC16a结构域外抗原的非致病性自身抗体,因此不推荐用于BP的诊断。(49)抗bp180的ELISA滴度与疾病反应相关[39,50-55]。当[56]初始值较高时,可预测治疗停止后复发。

ELISA检测抗BP230 IgG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为57-61%[41,43,46]。当与抗bp180的ELISA联合使用时,其诊断BP的敏感性(8-10%)有一定的提高[41,42,46]。由于假阴性率高,ELISA检测抗bp230不首选作为初始诊断筛选试验。然而,在使用抗BP180 ELISA作为诊断筛选后,可对血清BP180抗体阴性的患者进行抗bp230 ELISA检测。此外,在粘膜疾病患者中也可选择ELISA检测抗bp230。与抗BP180 IgG的ELISA滴度不同,抗BP230 IgG滴度与病程无关[39,50-55]。

MMP(也称为瘢痕性类天疱疮,CP)是一种AIBD,其特征是对BP230、BP180、层粘连蛋白-332(层粘连蛋白5)、整合素β4或VII型胶原蛋白(COL7)的自身抗体。临床表现包括粘膜糜烂伴瘢痕,伴或不伴皮肤病变[57,58]。口腔和眼部粘膜最常受累;其他部位包括鼻咽、口咽、喉和肛门生殖区[57,59,60]。组织学检查是非特异性的,显示表皮下水疱伴纤维化、少炎症性或慢性炎症[57]。MMP患者的血清可能靶向一种或几种自身抗原[57,58]。最常见的自体抗原是BP180和层粘连蛋白5[58,60]。

在适当的临床背景下,DEJ对IgG、IgA、IgM和/或C3的线性DIF是最敏感的诊断方法,但没有特异性[57,58,61]。n锯齿型高倍检查可将MMP与可能的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或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区分开来[59,6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鉴别特异性自身抗原,确定诊断或疾病亚型。由于内脏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ELISA检测抗层粘连蛋白5mmp(抗epiligrin CP, AECP)非常重要,并已被证明对该诊断既敏感又特异性[63-67]。与其他aibd相比,对BP180的c端结构域的反应在MMP中更为常见,这可能有助于将MMP与BP区分开[60,68-71]。Yasukochiet al。ELISA检测BP180蛋白c端IgG特异性高,敏感性低,非抗层粘连蛋白5mmp阳性39%,BP阳性17%,抗层粘连蛋白5mmp[60]阳性9%。

IIF在诊断MMP方面的效用很小,因为它既不敏感也不特异[57,58,67]。当阳性时,来自MMP患者的血清可能标记出盐分裂的表皮侧、真皮侧或两侧,反映出不同目标抗原的位置[57,58]。

妊娠期类天疱疮(GP)的发病机制与BP相似,具有抗BP180的自身抗体,尤其是NC16a区。GP表现为瘙痒性荨麻疹斑块,并演变为表皮下水泡[72,73]。GP发生在产后或妊娠中期或晚期[74]。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下水疱伴嗜酸性粒细胞,但这些结果高度非特异性[75]。

一些研究支持使用ELISA检测抗BP180 IgG (NC16a)作为诊断GP的一种敏感和特异性手段[76,77]。鲍威尔et al。报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6%[77]。在一项比较IIF和ELISA敏感性的小型研究中,4例GP患者中有4例经ELISA检测呈阳性,而4例患者中只有2例经IIF检测呈血清阳性[76]。Sitaruet al。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和99%[78]。即使是较高的血清阳性阈值,塔尼et al。据报道敏感性为92%[75]。鉴于其准确性,ELISA的一个好处是它能够无创伤地将GP与多态妊娠疹(PEP,以前称为瘙痒性荨麻疹斑块和妊娠丘疹)区分开来,这两种疾病通常被认为是同一种临床鉴别诊断。

EBA中的靶抗原是COL7,是密小膜的重要结构成分[79]。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脆弱、水疱、糜烂、疤痕、长痘和指甲脱落。EBA有两种主要的临床亚型,包括机械性大疱型,表现为皮肤脆弱和伸肌表面和创伤部位的疤痕(图5),以及炎症型,表现为非创伤区域的水泡[80,81]。由于炎症亚型的临床表现与包括BP、MMP和LABD在内的一系列免疫大泡性疾病重叠,免疫荧光检测对准确诊断是必要的[82]。

在评估免疫沉积模式时,DIF已被证明对EBA高度敏感和特异性。一种典型的u锯齿荧光模式对EBA和BSLE既敏感又特异,两者都具有对COL7A的自身免疫[62,83]。用这种方法,沃德格尔et al。能够检出26例EBA患者中的26例[62]。据报道,这些发现的重复性为89%,特异性超过97%[84]。

ELISA检测抗col7已被证明是诊断EBA的高特异性(95%以上)但变化敏感的检测方法。在一些研究中,ELISA检测自身抗体与IIF检测相关联,据报道,在IIF阳性病例中,其敏感性超过80%。然而,在iif阴性的病例中,ELISA仅为23%的病例呈阳性[85,86]。其他研究也为ELISA检测抗col7的诊断价值提供了佐证,其敏感性在90%以上,且与疾病病程和严重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87-91]。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低敏感性的报道,接近20%[92]。免疫印迹似乎是诊断的金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86,92]。

IIF用于区分EBA和BP,因为这两种实体的DIF和组织学通常难以区分。IIF在EBA中将自身抗体定位于SSS的真皮侧。然而,高达50%的病例IIF检测自身抗体呈阴性[85]。大多数研究报告的敏感性在50-100%之间[13,86,87,91,92]。

IGA-mediated大疱的皮肤病

疱疹样皮炎(DH)表现为位于肘部、膝盖和臀部的对称的、小的、簇簇的囊泡。由于强烈的瘙痒,完整的囊泡比小的侵蚀和擦伤更少。作为麸质敏感性肠病的皮肤表现,靶抗原为表皮转谷氨酰胺酶(eTG)和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TG)。

DIF和ELISA检测抗etg IgA自身抗体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DIF观察到的真皮乳头中IgA颗粒沉积(图6)对DH的敏感性为92-100%,但由于免疫荧光模式的可变性,对抗etg的特异性不如ELISA[93]。在多达60%的患者中,沿皮表皮连接处的连续颗粒状IgA已被确定为主要染色模式[94,95]。ELISA检测抗etg的敏感性为90-100%,如果接受评估的患者正在食用麸质,则特异性接近100%[96]。然而,如果患者的饮食不含谷蛋白,敏感性会下降到50%。抗ttg的ELISA是79-100%的敏感性,但对DH没有特异性,因为乳糜泻患者也会产生这种自身抗体[97]。与eTG类似,如果患者的饮食不含谷蛋白,其敏感性会降低至约20%[98]。一项针对9例DH患者的研究发现,抗etg和抗ttg滴度与肠病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99]。在猴子食道上的循环抗肌内膜抗体的IIF在60-90%之间敏感,但对DH没有特异性,因为这些自身抗体也存在于乳糜泻。在DH中,针对基底膜带抗原的IgA自身抗体的IIF总是阴性[93,97]。 Common histologic findings in DH are small subepidermal vesicles with neutrophilic infiltrate forming microabscesses within dermal papillae. Eosinophils may be rare or numerous. However, these classic findings are relatively insensitive given that 25-54% of cases demonstrate nonclassic findings such as predominantly perivascular lymphocytic infiltrates, minimal dermal papillary inflammation, and absence of neutrophils. Although H&E has poor sensitivity, the specificity of classic findings is 95% [95,100,101].

线性IgA大疱病(LABD)表现为线性或环形排列的紧张水泡(“珍珠串”,图7)。LABD有两个亚组,亮片型和致密小片型。亮片型的目标抗原是BP180 (LABD97)的97 kDA外结构域或称为LAD-1的120 kDA抗原,也位于BP180上[102,103]。据一些小型研究报道,密亚细晶型的靶抗原为COL7[104]。

DIF是诊断LABD的最佳方法,100%的患者在DEJ处显示线性IgA沉积。约50%的病例还表现出其他反应物的线性连接染色,包括IgG、IgM、C3和纤维蛋白原[105]。IIF在不敏感(15-36%)诊断试验中的表现[13,105]。Csorbaet al。开发了一种检测BP180 IgA自身抗体的ELISA方法。在30例LABD患者中,作者发现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100%[106]。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et al。开发了抗COL7 IgA的ELISA,发现来自LABD致密亚板型患者的12份血清中有8份有反应,而16份对照血清均为阴性[104]。

新方法

现在有几种新的诊断方法可以进行有效和准确的检测。这些新的免疫检测方法包括基于生物芯片镶嵌的IIF、自动DIF和DNA微阵列扫描仪。基于生物芯片镶嵌的IIF将多个步骤的诊断途径整合为一个孵育,允许同时筛选和测试BP、PF和PV的多个目标抗原特异性底物。6种试验底物(猴子食道、灵长类动物盐裂皮肤、四聚体BP180和BP230抗原点、Dsg1和dsg3转染的HEK293细胞)被镀到玻片上。在与患者血清和检测抗体进行孵育后,病例可在一小时内进行复查。该方法诊断PV、PF、B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抗dsg1、dsg3、bp180和bp230的敏感性分别为90%、99%、100%和54%[107,108]。

与传统的手工DIF相比,自动DIF可以更快和更少的劳动密集型染色。与标准的手动过程相比,自动DIF产生的中频信号更强烈,背景染色更少[109]。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Euroimmun公司生产生物芯片镶嵌IIF和自动DIF检测。

DNA微阵列扫描仪可以代替标准的表观荧光显微镜作为数字荧光显微镜,一次评估多个抗体。它比标准的荧光显微镜更灵敏、更有效,但更昂贵。冷冻的皮肤活组织切片用蓝菁标记的抗体培养,然后使用最初用来分析基因表达的机器进行扫描,从而可以一次检查整个标本[110]。

结论和总结

虽然DIF结合常规组织学检查是诊断aibd最常用的方法,但最近应用的一些方法如ELISA也很有用,在某些情况下更准确。ELISA检测抗dsg3和抗dsg1是诊断PV和PF最准确的方法,抗dsg1滴度与皮肤疾病的病程相关[1-3]。对于单纯粘膜PV的诊断,ELISA抗dsg3结合Tzanck涂片检测棘皮溶解是高度准确和无创的[21]。区分DIP与特发性PV或PF通常需要临床相关性;32-2B的免疫组化是有用的,但[23]并不广泛使用。PNP的诊断方法选择是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抗包膜和/或包膜周围的IgG和大鼠膀胱上皮的IIF[24-26]。DIF是诊断IgA天疱疮最准确的方法,可与snedon - wilkinson病相鉴别[32-34]。

对于大疱性类天疱疮,最敏感的诊断试验仍是DIF[43-45]。然而,ELISA检测抗BP180 IgG具有成本效益高、无创、准确性高的优点,可作为一种筛查试验[1,6,39,41,46,47]。如果阴性,应进行抗BP230 IgG ELISA检测[41,42,46]。此外,ELISA检测抗bp180是评估BP病程的最佳方法[39,50-55]。对于CP, DIF是目前可用的最佳诊断方法,但仍是非特异性的[57,58,61]。CP的准确诊断需要临床病理相关性,ELISA检测抗层粘连蛋白5 (anti-laminin 5)可排除AECP的诊断[63-67]。与BP相似,抗bp180的DIF和ELISA是GP最准确的诊断检测手段,对于临床鉴别诊断包括PEP的患者,ELISA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无创筛查方法[75-78]。免疫印迹检测抗COL7 IgG是EBA的金标准[86,92];ELISA检测抗col7与疾病活动性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对诊断的敏感性因人而异[85-92]。虽然DIF单独是非特异性的,但对u-锯齿模式的评价对EBA既敏感又特异[62,83,84]。

在DH中,DIF和ELISA检测IgA抗eTG最准确;如果在食用谷蛋白的患者中,这两项检测中的一项或两项均为阴性,则可以确定排除DH的诊断[93,96]。对于LABD, DIF仍然是最好的诊断方法[105]。

在更新的方法中,生物芯片镶嵌IIF是一种同时筛查多种aibd的高度精确的方法,比ELISA更便宜和更快,并且可供从业人员使用。结果可通过ELISA进行确认,从而完成一种经济有效、无创的多步诊断算法[107,108]。

参考文献

  1. Tampoia M, Giavarina D, Di Giorgio C, Bizzaro N(20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自身免疫性起泡性皮肤病抗皮肤自身抗体的诊断准确性: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Autoimmun牧师12: 121 - 126。(Crossref)
  2. Ishii K, Amagai M, Hall RP, Hashimoto T, Takayanagi A,等(1997)用抗原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法与杆状病毒表达的重组桥凝蛋白鉴定天疱疮自身抗体。免疫学杂志(巴尔的摩,马里兰州:1950)。159: 2010 - 2017。(Crossref)
  3. Schmidt E, Dahnrich C, Rosemann A, Probst C, Komorowski L,等。(2010)针对脱粘蛋白1和3抗体的新型ELISA系统:个体天疱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与血清自身抗体水平的相关性。Exp北京医学19日:458 - 463。(Crossref)
  4. Fritschy J-M, Härtig W(2001)免疫荧光。eLS: John Wiley & Sons, Ltd.,美国。
  5. Lequin RM(2005)酶免疫测定(E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中国化学51: 2415 - 2418。(Crossref)
  6. Burnette WN (1981)“Western blotting”:将蛋白质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转移到未修饰的硝化纤维素,并用抗体和放射性碘化蛋白A进行射线检测.学生物化学肛门112: 195 - 203。(Crossref)
  7. 彭法西诺,戴安利卡,林志明(2001)免疫沉淀。Curr Protoc Mol Biol第十章:第十单元(Crossref)
  8. Kershenovich R, Hodak E, Mimouni D3(2014)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和分类。Autoimmun牧师13: 477 - 481。(Crossref)
  9. Bystryn JC, Akman A, Jiao D(2002)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天疱疮患者抗桥凝蛋白1和3抗体的局限性。拱北京医学138: 1252 - 1253。(Crossref)
  10. Ohata C, Ishii N, Furumura M(2014)寻常型天疱疮和叶型天疱疮棘皮溶解的部位。中华病理学Cutan41: 880 - 889。(Crossref)
  11. Buch AC, Kumar H, Panicker N, Misal S, Sharma Y,等。(2014)直接免疫荧光诊断免疫大疱性皮肤病的横断面研究。印度北京医学59: 364 - 368。(Crossref)
  12. Kumar S, Thappa DM, Sehgal S(1995)印度北部天疱疮的免疫荧光研究。北京医学22日:571 - 575。(Crossref)
  13. Arbache ST, Nogueira TG, Delgado L, Miyamoto D, Aoki V(2014)免疫荧光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起泡病诊断中的应用:10年经验综述。一个胸罩北京医学89: 885 - 889。
  14. Zagorodniuk I, Weltfriend S, Shtruminger L, Sprecher E, Kogan O,等(2005)抗纤凝蛋白抗体和间接免疫荧光在寻常型天疱疮血清学诊断中的比较。Int北京医学44: 541 - 544。(Crossref)
  15. Ng PP, Thng ST, Mohamed K, Tan SH(2005)用两种底物(猴子食道和正常人皮肤)联氨粘蛋白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诊断天疱疮的比较。Australas北京医学46: 239 - 241。(Crossref)
  16. Harman KE, Gratian MJ, Bhogal BS, Challacombe SJ, Black MM(2000)使用两种底物提高间接免疫荧光在天疱疮诊断中的敏感性。Br北京医学142: 1135 - 1139。(Crossref)
  17. Khandpur S, Sharma VK, Sharma A, Pathria G, Satyam A(20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免疫印迹试验在印度天疱疮患者诊断中的比较。麻风皮甙76:新。(Crossref)
  18. Weiss D, Ristl R, Griss J, Bangert C, Foedinger D,等(2015)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水平与临床疾病严重程度:聚合抗凝血蛋白ELISA值和间接免疫荧光滴度的比较。Acta真皮venereol95: 559 - 564。(Crossref)
  19. Abasq C, Mouquet H, Gilbert D, Tron F, Grassi V,等(2009)抗桥凝蛋白1和3抗体在天疱疮治疗中的ELISA检测。拱北京医学145: 529 - 535。(Crossref)
  20. Daneshpazhooh M, Kamyab K, Kalantari MS, Balighi K, Naraghi ZS,等。(2014)脱氨蛋白1和3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直接免疫荧光法评价寻常型天疱疮免疫缓解的比较。中国Exp北京医学39: 41-47。(Crossref)
  21. 周涛,方松,李超,华华(2016)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Tzanck涂片试验诊断天疱疮的比较研究。口腔病理学杂志(Crossref)
  22. Rameshkumar A, Varghese AK, Dineshkumar T, Ahmed S, Venkatramani J, Sugirtharaj G(2015)口腔黏膜皮肤病变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荧光对比研究。国际口腔健康杂志7: 59 - 63。(Crossref)
  23. Maruani A, Machet MC, Carlotti A, Giraudeau B, Vaillant L,等(2008)用去桥精蛋白抗体免疫染色提供了药物性天疱疮的诊断和预后预测。J是Clin Pathol吗130: 369 - 374。(Crossref)
  24. Joly P, Richard C, Gilbert D, Courville P, Chosidow O,等。(2000)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组织学和免疫学特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J Am Acad Dermatol43: 619 - 626。(Crossref)
  25. Powell JG, Grover RK, Plunkett RW, Seiffert-Sinha K, Sinha AA(2015)一种新的用于诊断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内源性自身抗体ELISA评价。J药物北京医学14: 1103 - 1106。(Crossref)
  26. 崔Y,南KH,李JB,李司法院,他说连续波,et al。(2012)患者回顾性分析12韩国多种天疱疮.北京医学39: 973 - 981。(Crossref)
  27. 大佐野,李晓霞,张晓燕,张晓燕,等。(2015)10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和免疫学研究。Br北京医学173: 1447 - 1452。(Crossref)
  28. Poot AM, Siland J, Jonkman MF, Pas HH, Diercks GF(2016)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模式在副肿瘤性天疱疮诊断中的应用。Br北京医学174: 912 - 915。(Crossref)
  29. Probst C, Schlumberger W, Stocker W, Recke A, Schmidt E, et al.(2009)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特异性检测的ELISA方法的建立。中国詹学报十三至十八410:。(Crossref)
  30. 黄燕,李娟,朱旭(2009)ELISA法检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抗包膜和包膜周围自身抗体。拱北京医学Res301: 703 - 709。(Crossref)
  31. Toosi S, Collins JW, Lohse CM, Wolz MM, Wieland CN等(2016)IgG/IgA天疱疮与经典(IgG)和IgA天疱疮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Int北京医学55: e184 - 190。(Crossref)
  32. Nishikawa T, Hashimoto T(2000)伴表皮内IgA沉积的皮肤病。中国北京医学18: 315 - 318。(Crossref)
  33. Hashimoto T, Komai 2021版权所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脱纤凝蛋白IgA自身抗体:IgA天疱疮存在新的小亚型。拱北京医学137: 735 - 738。(Crossref)
  34. 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1998)角膜下脓疱性皮肤病10例临床分析。皮肤61: 203 - 208。(Crossref)
  35. Porro AM, Caetano Lde V, Maehara Lde S, Enokihara MM(2014)天疱疮的非经典形式:疱疹样天疱疮,IgA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和IgG/IgA天疱疮。一个胸罩北京医学89: 96 - 106。(Crossref)
  36. 桥本勇,安本勇,永田勇,藤田勇(2002)2例IgA天疱疮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鉴别。中国Exp北京医学27日:636 - 640。(Crossref)
  37. Stanley JR, Hawley-Nelson P, Yuspa SH, Shevach EM, Katz SI(1981)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的表征:一种分层鳞状上皮的独特基底膜蛋白。细胞24: 897 - 903。(Crossref)
  38. Ishiko A, Shimizu H, Kikuchi A, Ebihara T, Hashimoto T, et al.(1993)抗230-kD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1)的人自身抗体只结合在半豆状体的细胞内区域,而抗180-kD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2)的人自身抗体则沿半豆状体的质膜结合在正常人和猪的皮肤上。中国投资91: 1608 - 1615。(Crossref)
  39. Lee EH, Kim YH, Kim S, Kim SE, Kim SC(2012)重组BP180和BP230酶联免疫吸附法在大疱性类天疱疮血清学诊断和疾病活性监测中的应用。安北京医学24: 45 - 55。(Crossref)
  40. Nishie W1(2014)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一种以胶原蛋白XVII为靶点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起泡疾病。北京医学科学73: 179 - 186。(Crossref)
  41. Roussel A, Benichou J, Randriamanantany ZA, Gilbert D, Drenovska K,等(2011)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和2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拱北京医学147: 293 - 298。(Crossref)
  42. Yoshida M, Hamada T, Amagai M, Hashimoto K, Uehara R,等(2006)利用人BP230细菌重组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法作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工具。北京医学科学41: 21 - 30。(Crossref)
  43. Sardy M, Kostaki D, Varga R, Peris K, Ruzicka T(2013)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和230酶联免疫吸附法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比较研究.J Am Acad Dermatol69: 748 - 753。(Crossref)
  44. Mysorekar VV, Sumathy TK, Shyam Prasad AL2(2015)直接免疫荧光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印度北京医学在线6: 172 - 180。(Crossref)
  45. Inchara YK, Rajalakshmi T(2007)皮肤囊泡性病变的直接免疫荧光。印度病原微生物: 730 - 732。(Crossref)
  46. 杨斌,王超,陈松,陈旭,陆霞等。(2012)BP180-NC16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BP23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联合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评价。麻风皮甙78: 722 - 727。(Crossref)
  47. 陈永春,孙永杰,吴培萍,谭树胜(2003)免疫荧光显微镜、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实验室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比较。中国Exp北京医学28日:651 - 656。(Crossref)
  48. Fairley JA, Bream M, Fullenkamp C, Syrbu S, Chen M,等(2013)缺失靶点:使用BP18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阴性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表征。J Am Acad Dermatol68: 395 - 403。(Crossref)
  49. Desai N, Allen J, Ali I, Venning V, Wojnarowska F(2008)基底膜蛋白BP180和BP230的自身抗体通常通过免疫印迹法在正常人中检测到。Australas北京医学49: 137 - 141。(Crossref)
  50. Hofmann S, Thoma-Uszynski S, Hunziker T, Bernard P, Koebnick C等(2002)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严重程度和表型与针对BP180外结构域NH2-和cooh末端区域的自身抗体谱有关。J投资北京医学119: 1065 - 1073。(Crossref)
  51. Schmidt E, Obe K, Bröcker EB, Zillikens D(2000)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BP180自身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拱北京医学136: 174 - 178。(Crossref)
  52. Amo Y, Ohkawa T, Tatsuta M, Hamada Y, Fujimura T,等(2001)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循环抗bp180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北京医学科学26日:14 - 18。(Crossref)
  53. Haase C, Budinger L, Borradori L, Yee C, Merk HF,等(1998)大疱性和妊娠期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IgG自身抗体的检测:利用杆状病毒编码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的ELISA研究J投资北京医学110: 282 - 286。(Crossref)
  54. Tsuji-Abe Y, Akiyama M, Yamanaka Y, Kikuchi T, Sato-Matsumura KC等(2005)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BP180蛋白NC16A结构域ELISA检测结果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北京医学科学37: 145 - 149。(Crossref)
  55. 冯松,吴强,金鹏,林林,周伟,等(2008)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BP180自身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Int北京医学47: 225 - 228。(Crossref)
  56. Bernard P, Reguiai Z, Tancrède-Bohin E, Cordel N, Plantin P,等。(2009)临床缓解期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拱北京医学145: 537 - 542。(Crossref)
  57. Chan LS, Ahmed AR, Anhalt GJ, Bernauer W, Cooper KD,等(2002)第一个关于粘膜类天疱疮的国际共识:定义、诊断标准、致病因素、医疗和预后指标。拱北京医学138: 370 - 379。(Crossref)
  58. Cozzani E, Di Zenzo G, Calabresi V, Carrozzo M, Burlando M,等(2015)78例意大利粘膜类天疱疮患者的自身抗体谱:反应谱与临床累及的相关性。Acta真皮Venereol(Crossref)
  59. Terra JB, Pas HH, Hertl M, Dikkers FG, Kamminga N,等(2011)免疫荧光锯齿模式分析作为抗laminin-332粘膜类天疱疮的诊断标准:10例荷兰患者的免疫病理表现和临床经验。Br北京医学165: 815 - 22所示。(Crossref)
  60. Yasukochi A, Teye K, Ishii N, Hashimoto T(2016) 332例初步诊断为抗BP180型粘膜类天疱疮的日本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研究:一种新的BP180 c端结构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cta真皮Venereol(Crossref)
  61. Suresh L, Martinez Calixto LE, Radfar L(2006)他克莫司成功治疗粘膜类天疱疮。规范护理牙医26日:66 - 70。(Crossref)
  62. Vodegel RM, Jonkman MF, Pas HH, de Jong MC (2004) u形免疫沉积模式将靶向大疱性疾病的VII型胶原蛋白与其他表皮下大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区分开来。Br北京医学151: 112 - 1128。(Crossref)
  63. domlogue - hultsch N, Anhalt GJ, Gammon WR, Lazarova Z, Briggaman R,等。(1994)抗肾上腺素瘢痕性类天疱疮。上皮下大泡性紊乱。拱北京医学130: 1521 - 1529。(Crossref)
  64. Egan CA, Lazarova Z, Darling TN, Yee C, Yancey KB(2003)抗肾上腺素瘢痕性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免疫发病机制和显著相关性。医学(巴尔的摩).82: 177 - 1786。(Crossref)
  65. Lazarova Z, Salato VK, Lanschuetzer CM, Janson M, Fairley JA, et al.(2008)一组粘膜性但无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患者中存在抗层压蛋白-332自身抗体IgG。J Am Acad Dermatol58: 951 - 958。(Crossref)
  66. Bekou V, Thoma-Uszynski S, Wendler O, Uter W, Schwietzke S等(2005)ELISA法检测粘膜和大疱性类天疱疮血清中层粘连蛋白5特异性自身抗体。J投资北京医学124: 732 - 740。(Crossref)
  67. Bernard P, Antonicelli F, Bedane C, Joly P, Le Roux-Villet C, et al.(2013)一种新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粘膜类天疱疮中抗层粘连蛋白332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JAMA北京医学149: 533 - 540。(Crossref)
  68. Lazarova Z, Hsu R, Yee C, Yancey KB(2000)人抗层粘连蛋白5自身抗体在实验性人皮肤移植模型中诱导表皮下水泡.J投资北京医学114: 1781 - 1784。(Crossref)
  69. Nakatani C, Muramatsu T, Shirai T(1998)大疱性类天疱疮(BP)自身抗体对180 kDa BP抗原(BP180)的NC16A和C端结构域的免疫反应性:使用BP180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r北京医学139: 365 - 370。(Crossref)
  70. Nie Z, Hashimoto T(1999)瘢痕性类天疱疮血清IgA抗体与BP180的c端特异反应。J投资北京医学112: 254 - 255。(Crossref)
  71. Balding SD, Prost C, Diaz LA, Bernard P, Bedane C等(1996)瘢痕性类天疱疮自身抗体与BP180细胞外结构域的多个位点发生反应.J投资北京医学106: 141 - 146。(Crossref)
  72. Aoyama Y, Asai K, Hioki K, Funato M, Kondo N,等。(2007)基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非胶原结构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指数每周随访的免疫临床观察。拱北京医学143: 1168 - 1172。(Crossref)
  73. Borrego L, Peterson EA, Diez LI, de Pablo Martin P, Wagner JM,等(1999)妊娠和疱疹妊娠的多态爆发:组织和血清中颗粒细胞蛋白的比较。中国Exp北京医学24: 213 - 225。(Crossref)
  74. Cobo MF, Santi CG, Maruta CW, Aoki V(2009)类天疱疮妊娠:临床和实验室评价。诊所(圣保罗)64: 1043 - 1047。(Crossref)
  75. Tani N, Kimura Y, Koga H, Kawakami T, Ohata C,等。(2015)25例类天疱疮妊娠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Br北京医学172: 120 - 129。(Crossref)
  76. Barnadas MA, Rubiales MV, Gonzalez MJ, Puig L, Garcia P,等(2008)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类天疱疮妊娠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nt北京医学47: 1245 - 1249。(Crossref)
  77. Powell AM, Sakuma-Oyama Y, Oyama N, Albert S, Bhogal B,等(2005)BP180 NC16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类天疱疮妊娠的血清学诊断以及在区分类天疱疮妊娠和妊娠瘙痒性荨麻疹丘疹和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拱北京医学.141: 705 - 710。(Crossref)
  78. Sitaru C, Powell J, Messer G, Bröcker EB, Wojnarowska F,等(2004)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类天疱疮妊娠诊断中的应用。比较。Gynecol103: 757 - 763。(Crossref)
  79. Woodley DT, Briggaman RA, O'Keefe EJ, Inman AO, Queen LL,等。(1984)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皮肤基底膜自身抗原的鉴定。N英语J医学.310: 1007 - 1013。(Crossref)
  80. Gammon WR, Briggaman RA, Wheeler CE Jr(1982)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表现为炎症性大疱性疾病.J Am Acad Dermatol7: 382 - 387。(Crossref)
  81. Gupta R, Woodley DT, Chen M(2012)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国北京医学30: 60 - 69。(Crossref)
  82. 金建华,金永华,金SC(2011)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0例回顾性临床分析.Acta真皮Venereol91: 307 - 312。(Crossref)
  83. Gammon WR, Woodley DT, Dole KC, Briggaman RA(1985)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爆发中抗基底膜带抗体识别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自身抗原的证据.J投资北京医学84: 472 - 476。(Crossref)
  84. Terra JB, Meijer JM, Jonkman MF, Diercks GF(2013)在直接免疫荧光锯齿模式分析中,n- vs. u-锯齿率是区分类天疱疮和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可学习标准。Br北京医学169: 100 - 105。(Crossref)
  85. Terra JB, Jonkman MF, Diercks GF, Pas HH(2013)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VII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灵敏度低:需要对皮肤活检进行齿状模式分析进行诊断。Br北京医学169: 164 - 167。(Crossref)
  86. Calabresi V, Sinistro A, Cozzani E, Cerasaro C, Lolicato F, et al.(2014)不同检测方法对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对24例意大利患者队列的分析。欧洲学术皮肤科性病醇28日:483 - 490。(Crossref)
  87. 陈明,陈林生,蔡鑫,O'Toole EA, Sample JC,等(1997)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抗VII型胶原自身抗体的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投资北京医学108: 68 - 72。(Crossref)
  88. Ito Y, Kasai H, Yoshida T, Saleh MA, Amagai M,等(2013)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到的VII型胶原自身抗体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中的波动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北京医学40: 864 - 868。(Crossref)
  89. Kim JH, Kim YH, Kim S, Noh EB, Kim SE, et al.(2013)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血清中抗VII型胶原蛋白抗体水平与皮肤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欧洲学术皮肤科性病醇27: e224-e230。(Crossref)
  90. Marzano AV, Cozzani E, Fanoni D, De Pita O, Vassallo C,等。(2013)意大利多中心研究:抗VII型胶原自身抗体ELISA诊断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Br北京医学.168: 80 - 84。(Crossref)
  91. Saleh MA, Ishii K, Kim YJ, Murakami A, Ishii N, et al. (2011) VII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NC1和NC2结构域的开发用于诊断和分析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时间过程.北京医学科学62: 169 - 175。(Crossref)
  92. Barreiro-Capurro A, Mascaro-Galy JM, Iranzo P(2013)回顾性研究9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组织学和免疫学特征。找Dermosifiliogr104: 904 - 914。(Crossref)
  93. Alonso-Llamazares J, Gibson LE, Rogers RS 3(2007)疱疹样皮炎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病理特征:回顾梅奥诊所的经验.Int北京医学46: 910 - 919。(Crossref)
  94. 张丽娟,张丽娟,张丽娟(2010)32例疱疹样皮炎患者的临床、组织学和免疫病理特征.J Dtsch Dermatol Ges8: 265 - 270。(Crossref)
  95. Fuertes I, Mascaro JM, Bombi JA, Iranzo P(2011)[疱疹样皮炎患者临床、组织学和免疫学特征的回顾性研究。]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诊所1995年至2010年的经验和文献综述]。找Dermosifiliogr102: 699 - 705。(Crossref)
  96. Borroni G, Biagi F, Ciocca O, Vassallo C, Carugno A, et al. (2013) IgA抗表皮转谷氨酰胺酶自身抗体:成人疱疹样皮炎诊断的敏感标记物。欧洲学术皮肤科性病醇27日:836 - 841。(Crossref)
  97. 安提加·E, Verdelli A, Calabro A, Fabbri P, Caproni M(2013) 159例疱疹样皮炎患者的临床和免疫病理特征。G Ital Dermatol Venereol148: 163 - 169。(Crossref)
  98. Rose C, Armbruster FP, Ruppert J, Igl BW, Zillikens D,等(2009)在正常或无麸质饮食的疱疹样皮炎患者中,表皮转谷氨酰胺酶自身抗体是一种敏感的诊断标志物。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61: 39-43。(Crossref)
  99. Marietta EV, Camilleri MJ, Castro LA, Krause PK, Pittelkow MR等(2008)疱疹样皮炎和乳糜泻中的谷氨酰胺转胺酶自身抗体。J投资皮肤膏128: 332 - 335。(Crossref)
  100. Warren SJ, Cockerell CJ(2002)具有非典型组织学特征的疱疹样皮炎患者亚组的特征。是J Dermatopathol24: 305 - 308。(Crossref)
  101. Bresler SC, Granter SR(2015)直接免疫荧光检测IgA在临床高度和低怀疑疱疹样皮炎患者中的应用。J是Clin Pathol吗144: 880 - 884。(Crossref)
  102. JJ区,Taylor TB, Meyer LJ, Petersen MJ (1998) 97 kDa线性IgA大疱性疾病抗原与180 kDa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2细胞外结构域的一部分相同。J投资北京医学110: 207 - 210。(Crossref)
  103. Pas HH, Kloosterhuis GJ, Heeres K, van der Meer JB, Jonkman MF(1997)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线性IgA皮肤病血清识别出类似的120-kDa角化细胞胶原糖蛋白,对BP180具有抗原交叉反应。J投资北京医学108: 423 - 429。(Crossref)
  104. Tsuchisaka A, Ohara K, Ishii N, Nguyen NT, Marinkovich MP, et al. (2015) VII型胶原是致密小椎板型线性IgA大疱性皮肤病的主要自身抗原.J投资北京医学135: 626 - 629。(Crossref)
  105. Sobjanek M, Sokolowska-Wojdylo M, Sztaba-Kania M, Baranska-Rybak W, Maciejewska A,等(2008)22例线性IgA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和免疫病理异质性。欧洲学术皮肤科性病醇22日:1131。(Crossref)
  106. Csorba K, Schmidt S, Florea F, Ishii N, Hashimoto T,等。(2011)类天疱疮疾病中抗BP180 IgA自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孤儿罕见病6: 31。(Crossref)
  107. Damoiseaux J, van Rijsingen M, Warnemunde N, Dahnrich C, Fechner K,等(2012)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EUROPLUS皮肤病学马赛克的临床评价。JImmunol方法382: 76 - 80。(Crossref)
  108. van Beek N, Rentzsch K, Probst C, Komorowski L, Kasperkiewicz M,等(2012)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血清学诊断:基于BIOCHIP马赛克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传统多步单次检测策略的前瞻性比较。孤儿罕见病7: 49。(Crossref)
  109. Lemcke S, Sokolowski S, Rieckhoff N, Buschtez M,等(2016)皮肤活检的自动直接免疫荧光分析.中华病理学Cutan43: 227 - 235。(Crossref)
  110. Iwamoto S, Iwamoto AT, Cha J, Clark T, Lu M,等(2009)利用DNA微阵列扫描仪简化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的免疫荧光评估。是J Dermatopathol31日:218 - 222。(Crossref)

编辑信息

主编

Torello Lotti

特殊的问题

更新Dermatolopathology

布鲁斯·r·Smoller表示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和牙科学院,病理和实验室医学系教授,病理和实验室医学系教授

电子邮件:Bruce_Smoller@urmc.rochester.edu

发表

2016年6月20日

文章类型

病例报告

版权

©2016 Seline Ali E.这是一篇开放获取的文章,根据创作共用署名许可协议发布,该协议允许在任何媒体上不受限制地使用、发布和复制,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来源。

引用

Seline Ali E, Lauren NS, Olayemi S, Kiran M(2016)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和血清学诊断的比较:最新进展。Glob Dermatol 3: doi: 10.15761/GOD.1000S1005

相应的作者

Olayemi Sokumbi

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沃特敦Plank路8701号威斯康辛州医学院皮肤学系,电话:(414)955-3106;传真:(414)955 - 6221

电子邮件:osokumbi@mcw.eduysokumi@gmail.com

图1所示。天疱疮foliaceus。老年男性,在脸颊(A)和躯干(B)有表面糜烂斑块和结痂。无黏膜病变存在。C (100x):组织学显示浅表和基底上棘溶解。D (400x):在一些病灶中,发现类似寻常型天疱疮的“墓碑状”。然而,抗dsg1的ELISA具有致病效价,而抗dsg3的ELISA没有。

图2。多种的天疱疮。A (100x):组织学显示地衣样粘膜炎。皮肤棘层松解是缺席。B (200x): DIF显示在皮表皮连接处的线性“蓬松”纤维蛋白原,类似扁平地衣。C (200x):猴食管IIF强阳性。结合DIF的结果,这表明对Dsg1或Dsg3以外的靶抗原具有自身免疫。抗dsg3 ELISA阴性。D (200x):大鼠膀胱IIF表达板蛋白而不表达桥凝蛋白,强阳性。患者为老年妇女,有顽固性口炎和胸腺瘤病史。特拉维斯·范德里夫医学博士提供。

图3。IgA天疱疮。A、B:脓疱呈环状分布,累及屈曲。C(100倍)和D(400倍):角膜下脓疱,罕见浅表棘溶性角质形成细胞。DIF显示表皮上三分之一处有IgA染色。

图4。大疱的类天疱疮。A和B:躯干和四肢荨麻疹斑块上的紧张大疱。C(200倍)和D(400倍):荨麻疹斑块活检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海绵状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排列于真皮表皮连接处。嗜酸性粒细胞胞吐也存在。E (400x): DIF呈线性IgG;线性C3也存在。ELISA检测抗BP180 IgG也得到证实。

图5。表皮松解大疱acquisita。A和B:肘部和手背上分布有疤痕的大疱和民兵,易受创伤的部位是特征性的。C (400x):表皮下可见细胞贫乏的水疱。D (100x): DIF呈线性IgG,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无明显区别。

图6。疱疹样皮炎。答:掌面上的点状喷发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发现。B(400倍):活检显示真皮乳头内罕见的中性粒细胞和细微的核浸润。C (200x): DIF显示颗粒状IgA沉积。抗ttg和抗etg IgA自身抗体elisa阳性。

图7。线性IgA大疱性皮肤病。A和B:青少年,腋窝和生殖器处有水泡。口腔周围病变也存在。C(100倍)和D(400倍):表皮下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水疱,非特异性模式。E (40x): DIF显示真皮表皮连接处的线性I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