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看看最近的文章

微生物与口腔癌症

薰草

日本明治大学牙科学院诊断与治疗科学系病理学系

电子邮件:kusama@dent.meikai.ac.jp

井上晴美

日本明治大学牙科学院诊断与治疗科学系病理学系

Yuji宫崎骏

日本明治大学牙科学院口腔生物与组织工程系基础生物学部

菊池太郎

日本明治大学牙科学院诊断与治疗科学系病理学系

Hideaki Sakashita

日本明治大学牙科学院诊断与治疗科学系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室

Kuniyasu落

日本日本大学牙科学院

DOI: 10.15761 / ICST.1000200

文章
条信息
作者信息
图表及数据

摘要

口腔内有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真菌,有研究指出,口腔卫生不良和慢性牙周炎会增加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风险。然而,在这种情况下OSCC风险增加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口腔内的微生物可能引起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导致建立不受控制的炎症,如慢性牙周炎。进一步的微生物攻击和各种宿主源性因素可能随后导致诸如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增加、促进侵袭和转移以及淋巴管生成等事件,从而将慢性炎症与OSCC联系起来。在此,我们回顾了促进OSCC发展和进展的各种因素。事实表明,早期预防和治疗慢性牙周炎对于保持口腔健康和预防严重疾病(如OSCC)的重要性。

关键字

牙周炎、口腔微生物、口腔细菌、病毒、口腔鳞状细胞癌

介绍

口腔恶性肿瘤多为鳞状细胞癌(SCCs)[1],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2]。虽然引起OSCC的主要原因是烟草和酒精[1],但即使在不吸烟和饮酒的个体中也可能发生恶性肿瘤[3],提示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作用。有研究指出,口腔卫生不良[4-8]和慢性牙周炎[9-12]可能会增加口腔癌的风险。居住在口腔区域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众多微生物可能影响OSCC的发生和发展。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口腔微生物和宿主源性因子与OSCC的关系,并强调了早期预防和治疗慢性牙周炎对于维持口腔健康和预防OSCC等致命疾病的重要性。

龋齿和癌症

龋齿是口腔两大常见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共生革兰氏阳性菌破坏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随着病情的发展,牙髓炎和根尖牙周炎作为后遗症共同发展。在极端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颌骨骨髓炎、骨膜炎、上颌窦炎或路德维希心绞痛,导致可能致命的败血症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图1)。因此,龋齿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显然非常重要。

图1所示。龋齿及其后遗症。

Tezalet al。[13]报道了龋齿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呈负相关,但其原因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牙周病和癌症之间的关系

牙周病是口腔的另一种常见疾病。它不仅会导致牙周组织破坏并伴有牙齿脱落,还与心血管疾病、不良妊娠结局、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等全身性疾病有关[9-12,14-24](图2)。因此,牙周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图2。与牙周病相关的全身性疾病

牙周病与HNSCC密切相关[9-12]。据报道,每毫米牙槽骨丢失与舌癌风险增加5.23倍相关[9],与口咽癌和喉癌等HNSCCs风险增加4倍以上相关[10]。即使在不吸烟的人群中,牙周病与恶性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也非常显著,这使得牙周病成为恶性鳞状细胞癌的独立危险因素[10]。此外,有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比无牙周炎患者更容易发生低分化OSCC[10],这表明牙周病与口腔癌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除口腔癌外,牙周病也是口咽癌、喉癌、肺癌、食道癌、胰脏癌、结肠癌、直肠癌、肾癌甚至造血器官癌的危险因素[9-11,15-18,21-24]。

然而,所有这些发现都是由流行病学研究揭示的,而牙周病与人类癌症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实际机制仍有待确定。

口腔细菌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口腔内有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真菌,它们可能与口腔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伊et al。[25]报道了厌氧菌种类,如细孔菌、梭杆菌、普雷沃菌、卟啉单胞菌、放线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和需氧物种嗜血杆菌,肠杆菌科和链球菌在口腔癌组织中比在正常口腔黏膜中更常见。白色念珠菌也存在于口腔癌组织中。因此,问题是这些微生物是否在口腔癌变中起作用。

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展有关[26,27]。有报道称,激活诱导胞苷脱氨酶(AID),一种基因编辑酶,在胃粘膜上皮中由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其中含有一个名为“cag”致病性岛(cagPAI)的基因家族,可能是胃癌发生中突变积累的机制之一[28]。口腔上皮发育不良和鳞状细胞癌也常与慢性炎症有关。我们发现AID在口腔中度上皮发育不良和鳞状细胞癌中异位表达,我们的体外研究表明,TNF-α可增强AID的表达通过NF-κB在口腔癌细胞系中的激活(图3)[29]。

图3。炎症因子激活NF-kB对HSC-2细胞AID mRNA表达的影响[29]。HSC-2细胞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干扰素-γ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加或不加NF-kB抑制剂,从细胞中分离rna。Real-time RT-PCR显示NF-kB抑制剂能减弱TNF-α刺激下AID mRNA的表达。每个柱和条表示重复培养的平均值±SD。

IL-8在诱导炎症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其分泌在慢性胃炎中是由引起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包括IL-8在内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被认为与各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有关[30]。某些口腔细菌是否在口腔区域发挥类似的作用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里?有研究表明,口腔癌患者口腔癌组织中IL-8表达增强,血清IL-8浓度升高与预后有关[31]。此外,IL-8增加了口腔癌浸润前CD163阳性M2巨噬细胞的数量[31]。

已知成纤维细胞通过口腔细菌和炎症因子的感染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是HGF的一种受体,在口腔癌发生过程中观察到其信号失调[32]。此外,放线菌,大肠杆菌LPS和TNF-α上调口腔癌细胞系中CCL20的产生,提示CCL20参与口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参与OSCC的生长[33]。这些发现表明口腔细菌可能与促进细胞增殖直接或间接相关。

与正常口腔黏膜和非转移淋巴结相比,口腔细菌在原发口腔癌组织表面和转移淋巴结中的检测频率要高得多[34,35]。口腔细菌可侵入因口腔癌造成的组织表面破坏区域,并流入颈部淋巴结,表明口腔细菌对口腔癌的进展有贡献。事实上,p . gingivalis能够侵入牙龈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存活[36,37]。p . gingivalis已知通过多种机制阻止牙龈上皮细胞凋亡,从而使自身存活[38-41]。此外,据报道,p . gingivalis通过诱导和激活proMMP9促进口腔癌的侵袭[42]。刺激口腔上皮细胞分泌IL-6和IL-8[43],抑制CXCL9、10和11的分泌,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44]。Gallimidiet al。[45]有报道慢性感染p . gingivalisf . nucleatum通过增强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小鼠化学诱导的OSCC。我们已经证明丁酸是由p . gingivalis已知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抑制剂,可增加口腔癌细胞系中podoplanin的表达并促进细胞迁移[46](图4)。丁酸可诱导牙周和周围组织发生表观遗传变化。最近,Planelloet al。[47]报道了慢性牙周炎和OSCC中DNA甲基化模式改变的显著重叠。

图4。丁酸钠(NaB)对podoplanin表达及口腔癌细胞迁移的影响[46]。A: Western blot分析HSC-2和HSC-3细胞株与0.3或2.5 mM NaB孵育24 h后Podoplanin和β-actin的表达。B:划痕法研究NaB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将HSC-2和HSC-3细胞系与0.3或2.5 mM NaB在12孔组织培养玻片中孵育8 h,结果表明NaB促进口腔癌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和迁移。

嗜热链球菌和螨虫链球菌隐藏在牙周袋深处的乙醇脱氢酶具有活性并产生乙醛,乙醛是一种已知的从酒精中提取的致癌物,这提示了口腔癌发病的一种机制[48]。

这些发现表明牙周病与口腔癌发生和发展的多种机制有关,如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增加、促进侵袭和转移以及血管生成。

口腔癌发生和发展中病毒的参与

各种病毒,如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已知存在于口腔中[49-53]。

与hpv阴性患者相比,hpv阳性舌癌患者的牙槽骨丢失更为明显[54],而慢性牙周炎往往在hpv阳性的咽、喉和口腔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更为常见[55]。与宫颈癌一样,HPV一直被认为与OSCC有关[56-58]。然而,最近的研究[59-62]表明,与口腔癌相比,HPV与咽喉癌和扁桃体癌的关系更为常见。

潜伏性EBV感染在成人中很常见。在口腔区域,EBV可以在正常的牙龈上皮中检测到,在牙周病中也能检测到[63]。ebv相关肿瘤分为上皮和淋巴系统肿瘤。在上皮性肿瘤中,鼻咽癌是最常见的EBV相关肿瘤[64]。EBV也与胃癌、唾液腺癌和乳腺癌有关[65-67]。我们检测了EBV潜伏感染基因及其在正常和发育不良口腔上皮以及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发现EBV与发育不良-癌序列相关[68](图5)。尽管EBV也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相关[69],EBV潜伏感染基因及其表达已在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lpd)如甲氨蝶呤(MTX)和年龄相关lpd中被检测到[70-73]。口腔lpd以顽固性溃疡的形式出现,与严重的牙周病有关[71-73](图6)。

图5。EBV潜伏感染基因在口腔病变中的表达[68]。在形态正常的上皮中,EBER和LMP-1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b, c)。严重上皮发育不良(k, l)中EBER和LMP-1的表达高于轻度(e, f)至中度(h, i)上皮发育不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EBER和LMP-1的表达显著阳性(n, 0)。

图6。年龄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72]。3D-CT显示骨吸收表面不规则,所谓的“虫蛀”外观,以及严重牙周炎遗留的牙齿(a)。肉芽肿增生区域明显可见奇奇怪怪的巨细胞,具有霍奇金和里德-斯特恩伯格样外观(b)。奇奇怪怪的巨细胞对EBER (c)和LMP-1 (d)呈阳性。

已知丙型肝炎病毒(HCV)可诱发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报道称HCV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癌的发生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74-76]。

口腔细菌和病毒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口腔细菌p . gingivalis细菌和病毒相互作用,因为仅由细菌引起的癌症病因学不能充分解释许多临床方面。已知细菌代谢物丁酸可抑制HDAC的催化作用并诱导沉默基因(包括HIV-1前病毒)的转录,这表明产丁酸的细菌可能通过重新激活潜伏的HIV前病毒参与艾滋病的进展,并可能通过消除这种细菌感染来预防艾滋病的发展和传播[77]。除了hiv -口腔细菌相关外,有报道称,在日本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深层牙周袋中发现更多EBV DNA[51]。一项分子研究揭示了这一点p . gingivalis通过表观遗传改变诱导EBV再激活,而丁酸是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50]。这些发现表明牙周病是感染个体中HIV或E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50,77]。

然而,口腔细菌和病毒的相互作用如何参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尚不清楚。一种合理的可能性是激活了一种天然免疫传感器,toll样受体(TLR)。TLR-2、-4和-9可被口腔细菌激活,而TLR-3、-7、-8和-9可被病毒激活[78]。tlr功能复杂;它们不仅有助于促进口腔癌变,而且有助于预防口腔癌变[78-90]。许多途径被口腔微生物激活,导致各种基因的表达和许多介质分泌到细胞外环境。当牙周组织暴露于持续的微生物刺激或攻击时,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被诱导,炎症介质的产生引起破坏性变化,导致慢性牙周炎。进一步慢性暴露于微生物和宿主衍生的产品会改变口腔和其他远处组织的微环境,将不受控制的炎症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联系起来,这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各种事件为特征,如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凋亡抑制、淋巴管生成以及促进侵袭和转移。

结论

口腔卫生不良和慢性牙周炎会增加患OSCC的风险。口腔微生物感染可诱发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导致慢性炎症失控的建立,表现为慢性牙周炎。进一步的微生物攻击和各种宿主源性因素可能有助于诸如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增加、促进侵袭和转移以及淋巴管生成等事件,将慢性炎症与OSCC联系起来。因此,早期预防和治疗慢性牙周炎对于维持口腔健康和预防潜在致命疾病(如OSCC)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2005)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研究。In: Barnes L, Eveson JW, Reichart P, Sidransky D. WHO肿瘤分类,病理与遗传学,头颈部肿瘤。里昂,IARC出版社,里昂:168-175。
  2. 张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1997)口腔癌的流行病学与预防。口腔肿瘤防治杂志33: 302 - 312。[Crossref]
  3. Llewellyn CD, Johnson NW, Warnakulasuriya KA(2004) 45岁及以下新诊断口腔癌患者的危险因素:英格兰南部的病例对照研究。口腔病理医学33: 525 - 532。[Crossref]
  4. Marshall JR, Graham S, Haughey BP, Shedd D, O’shea R等。(1992)吸烟、饮酒、牙齿和饮食对口腔癌流行病学的影响。B口腔肿瘤28 b: 9 - 15。[Crossref]
  5. 王晓明,王晓明,王晓明。(1993)头颈癌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与口腔健康的关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08: 655 - 661。[Crossref]
  6. Bundgaard T, Wildt J, Frydenberg M, Elbrønd O, Nielsen JE(1995)丹麦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例对照研究。癌症成因控制6: 57 - 67。[Crossref]
  7. 张晓明,张晓明,张晓明,等。(1998)口腔因素与上消化道肿瘤的相关性研究。口腔肿瘤防治杂志34: 284 - 291。[Crossref]
  8. Rosenquist K, Wennerberg J, Schldt EB, Bladström A, Göran Hannson B等。(2005)口腔状况、口腔感染及一些生活方式因素是口腔和口咽鳞状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在瑞典南部进行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Acta Otolaryngol125: 1327 - 1336。[Crossref]
  9.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2007)慢性牙周炎与舌癌的关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33: 450 - 454。[Crossref]
  10.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2009)慢性牙周炎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预防18: 2406 - 2412。[Crossref]
  11. 杨丽娟,杨建平,杨建平,等(2008)牙周病与牙周病的关系。癌症成因控制19日:895 - 907。[Crossref]
  12. 陈晓明,陈晓明,陈晓明(2013)慢性牙周炎与口腔癌的相关性研究。案例代表2013: 262410。[Crossref]
  13. 陈晓明,张晓明,张晓明,等。(2013)口腔黏膜病变与头颈癌的关系。美国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139: 1054 - 1060。[Crossref]
  14. Lalla E, Papapanou PN(2011)糖尿病和牙周炎:两种常见相关疾病的故事。Nat Rev内分泌7: 738 - 748。[Crossref]
  15. 韩亚文,王霞(2013)流动微生物组:口腔外感染和炎症中的口腔细菌。J邓特·雷斯92: 485 - 491。[Crossref]
  16. Ide M, Papapanou PN(2013)孕产妇牙周病与妊娠不良结局的流行病学相关性研究——系统综述。J Periodontol84: s181 - 194。[Crossref]
  17. 李建平,李建平,李建平,等(2013)牙周系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Periodontol[84] 58 -19 [Crossref]
  18. Schenken HA, Loos BG(2013)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炎症机制。J Periodontol84: s51 - 69。[Crossref]
  19. 韩玉文,侯肯W, Loos BG, Schenkein HA, Tezal M(2014)牙周病、动脉粥样硬化、妊娠不良结局与头颈癌的关系。助理律师26: 47-55。[Crossref]
  20. Hajishengallis G(2015)牙周炎:从微生物免疫颠覆到全身性炎症。Nat Rev immuno115: 30 - 44岁。[Crossref]
  21. 刘毅,刘毅,杨建军,杨建军。(2008)男性卫生专业人员牙周病、牙齿脱落和癌症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柳叶刀》杂志9: 550 - 558。[Crossref]
  22. Abnet CC, Kamangar F, Islami F, Nasrollahzadeh D, Brennan P等。(2008)牙齿脱落和缺乏定期口腔卫生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高风险相关。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预防17: 3062 - 3068。[Crossref]
  23. Fitzpatrick SG, Katz J(2010)牙周病与癌症的关系:文献综述。J削弱38: 83 - 95。[Crossref]
  24. Mai X, LaMonte MJ, Hovey KM, Nwizu N, Freudenheim JL等。(2014)妇女健康倡议观察研究中牙周病诊断史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癌症成因控制25日:1045 - 1053。[Crossref]
  25. Nagy KN, Sonkodi I, Szöke I, Nagy E, Newman HN(1998)与人类口腔癌相关的微生物群。口腔肿瘤防治杂志34: 304 - 308。[Crossref]
  26. O'Mahony R, Vaira D, Holton J, Basset C(2004)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Sci掠夺87: 269 - 296。[Crossref]
  27. Houghton J, Wang TC .(2005)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炎症相关上皮癌的新范式。胃肠病学128: 1567 - 1578。[Crossref]
  28. 张春华,张春华,张春华,等。(2007)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胃上皮细胞胞苷脱氨酶的异常表达。Nat地中海13: 470 - 476。[Crossref]
  29.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2013)胞苷脱氨酶在口腔上皮细胞增生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口腔科学杂志55岁:293 - 299。[Crossref]
  30. [j]王晓华(2004)癌症与趋化因子网络。巨蟹座4: 540 - 550。[Crossref]
  31. 张春华,张春华,张春华,等。(2014)口腔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和cd163阳性细胞浸润对预后的影响。《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9: e110378。[Crossref]
  32. j j ., j j .(2003)肝细胞生长因子/散点因子在口腔组织的发育、炎症和致癌中的表达和作用。Arch口腔生物48: 797 - 804。[Crossref]
  33. 王晓明,王晓明,王晓明,等。(2003)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3alpha/CCL2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Arch口腔生物48: 171 - 175。[Crossref]
  34. 版权所有OAT。版权所有
  35. Sakamoto H, Sasaki J, Nord CE(1999)口腔癌患者肿瘤上细菌定植、细菌易位到颈部淋巴结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临床微生物感染5: 612 - 616。[Crossref]
  36. Sakamoto H, Naito H, Ohta Y, Tanakna R, Maeda N等。(1999)口腔癌患者颈部淋巴结细菌的分离。Arch口腔生物44: 789 - 793。[Crossref]
  37. 何娟,王晓华,王晓华,等。(2006)牙龈卟啉单胞菌FeoB2在金属吸收和氧化应激保护中的作用。感染Immun74: 4214 - 4223。[Crossref]
  38. Yilmaz O(2008)牙龈卟啉单胞菌编年史:微生物,人类口腔上皮及其相互作用。微生物学154: 2897 - 2903。[Crossref]
  39. Yilmaz, Jungas T, Verbeke P, Ojcius DM(2004)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通路的激活对牙周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原代上皮细胞存活的影响。感染Immun72: 3743 - 3751。[Crossref]
  40. 细胞Microbiol9: 1997 - 2007。[Crossref]
  41. 姚丽娟,张晓明,张晓明,等。(2010)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对原代牙龈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Mol口服微生物25日:89 - 101。[Crossref]
  42. Moffatt CE, Lamont RJ(2011)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牙龈上皮细胞细胞因子信号3抑制因子microRNA-203的表达。感染Immun79: 2632 - 2637。[Crossref]
  43. Inaba H, Sugita H, Kuboniwa M, Iwai S, Hamada M等。(2014)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诱导proMMP9及其激活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侵袭。细胞Microbiol16: 131 - 145。[Crossref]
  44. 李丽娟,李建平,李建平,等(2014)牙龈卟啉单胞菌对口腔上皮细胞IL-6和IL-8分泌的影响。厌氧生物28日:62 - 67。[Crossref]
  45. 王春华,王强,王志强,李建平,等。(2013)牙龈卟啉单胞菌对t细胞趋化因子的抑制作用。感染Immun81: 2288 - 2295。[Crossref]
  46. Gallimidi AB, Fischman S, Revach B, Bulvik R, Maliutina A等。(2015)牙周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核梭杆菌在口腔特异性化学致癌模型中促进肿瘤进展。Oncotarget6: 22613 - 22623。[Crossref]
  47. 宫崎,菊池,González-Alva P, Inoue H, Noguchi Y,等。(2010)牙周病细菌产生丁酸与口腔癌进展的关系。J癌症科学2: 26 - 32。
  48. 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等。(2016)慢性炎症中转录增强子的肿瘤前表观遗传破坏。Oncotarget7: 15772 - 15786。[Crossref]
  49.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2007)产乙醛细菌的研究进展。口腔肿瘤防治杂志43: 181 - 186。[Crossref]
  50.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2000)口腔组织中疱疹病毒的研究进展。口服微生物免疫15: 15 - 18。[Crossref]
  51. Imai K, Inoue H, Tamura M, Cueno ME, Inoue H,等。(2012)牙周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组蛋白修饰诱导Epstein-Barr病毒裂解开关激活子ZEBRA。Biochimie94: 839 - 846。[Crossref]
  52. 陈晓明,陈晓明,陈晓明,等(2013)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Epstein-Barr病毒DNA的流行病学研究。《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8: e71990。[Crossref]
  53. 陈晓明,陈晓明,陈晓明,等。(2005)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和邻近牙龈细胞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的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定量研究。J牙周病40: 97 - 104。[Crossref]
  54. 槽J(2010)牙周炎中的人类病毒。Periodontol[00][53]: 89-110。[Crossref]
  55.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2009)慢性牙周炎与舌底癌的相关性研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35: 391 - 396。[Crossref]
  56.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2012)头颈部肿瘤的局部炎症与人乳头瘤病毒的关系。拱耳鼻咽喉头颈杂志138: 669 - 675。[Crossref]
  57. 杨建军,杨建军,杨建军,等(1986)人乳头瘤病毒2型DNA在口腔疣状癌中的应用。J口腔病理学15: 472 - 475。[Crossref]
  58. Yeudall WA(1992)人乳头瘤病毒和口腔肿瘤。B口腔肿瘤28 b: 61 - 66。[Crossref]
  59. 苏德曼,李建平,李建平,等(1997)人乳头瘤病毒与口腔癌的关系:因果关系的证据。口头说3: 130 - 147。[Crossref]
  60. Snijders PJ, Cromme FV, van den Brule AJ, Schrijnemakers HF, Snow GB等。(1992)人乳头瘤病毒在扁桃体癌中的流行和表达,表明可能的病毒病因。IntJ癌症51: 845 - 850。[Crossref]
  61. Wilczynski SP, Lin BT, Xie Y, Paz IB(1998)人乳头瘤病毒DNA和癌蛋白过表达检测与扁桃体鳞状细胞癌的不同形态模式相关。我是J。152: 145 - 156。[Crossref]
  62. Gillison ML, Koch WM, Capone RB, Spafford M, Westra WH等。(2000)人乳头瘤病毒与头颈癌亚群因果关系的证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92: 709 - 720。[Crossref]
  63. Kreimer AR, Clifford GM, Boyle P, Franceschi S(2005)全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人乳头瘤病毒类型:系统回顾。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预防14: 467 - 475。[Crossref]
  64. Vincent-Bugnas S, Vitale S, Mouline CC, Khaali W, Charbit Y等。(2013)EBV感染常见于牙周组织的牙龈上皮细胞,并在慢性牙周炎期间恶化。《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8: e80336。[Crossref]
  65. 陈建康,Bray F, McCarron P, Foo W, Lee AWM,等。(2005)鼻咽癌,In: Barnes L, Eveson JW, Reichart P, Sidransky D:世界卫生组织头颈部肿瘤分类、病理和遗传学,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社,Lyon: 85-97。
  66. 董敏,王海燕,赵晓霞,陈建军,张玉文等。(2016)PIK3CA、JAK2、PD-L1、PD-L2在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作用。哼分册53: 25 - 34。[Crossref]
  67. Hamilton-Dutoit SJ, Therkidsen MH, Neilsen NH, Jensen H, Hansen JP等。(1991)格陵兰爱斯基摩人涎腺未分化癌:用原位核酸杂交证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DNA。哼分册22日:811 - 815。[Crossref]
  68. habaz MN (2013) Epstein-Barr病毒感染与乳腺癌的关系。Arch Med Sci9: 745 - 751。[Crossref]
  69. Kikuchi K, Noguchi Y, Garcia-Nino de Rivera M W, Hoshino M, Sakashita H等。(2016)口腔正常上皮、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中Epstein-Barr病毒基因组和潜伏感染基因的检测。肿瘤杂志37: 3389 - 3404。[Crossref]
  70. Houldcroft CJ, Kellam P (2015) Epstein-Barr病毒感染、潜伏期和发病的宿主遗传学。牧师地中海性研究25日:71 - 84。[Crossref]
  71. Dojcinov SD, Venkataraman G, Raffeld M, Pittaluga S, Jaffe ES (2010) EBV阳性皮肤粘膜溃疡——26例与多种免疫抑制来源相关的研究。我是外科医生吗34: 405 - 417。[Crossref]
  72. Kikuchi K, Miyazaki Y, Tanaka A, Shigematsu H, Kojima M,等。(201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甲氨蝶呤相关eb病毒(EBV)相关的口腔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所谓的“霍奇金样病变”。头颈病状4: 305 - 311。[Crossref]
  73. Kikuchi K, Fukunaga S, Inoue H, Miyazaki Y, Kojima M,等。(2013)下颌骨年龄相关性eb病毒(EBV)相关B细胞淋巴细胞增生疾病1例,并进行文献回顾。头颈病状7: 178 - 187。[Crossref]
  74. Kikuchi K, Ishige T, Ide F, Ito Y, Saito I等。(2015)激活诱导胞苷脱氨酶在MTX和年龄相关的eb病毒相关的头颈部b细胞淋巴细胞增生疾病中的过表达。中华肿瘤防治杂志.[Crossref]
  75. 张晓明,张晓明,张晓明,等。(2000)口腔扁平苔藓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检测。口腔病理医学29日:259 - 266。[Crossref]
  76. Alavian SM, Mahboobi N, Mahboobi N, Karayiannis P(2013)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口腔疾病。沙特J胃肠醇19日:245 - 251。[Crossref]
  77. Nagao Y, Sata M (2013) C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硬化并发扁平苔藓和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报告。生物医学代表1: 53-56。[Crossref]
  78. 李建平,李建平,李建平,李建平(2012)丁酸产菌对HIV-1的抑制作用。细胞与生命科学69: 2583 - 2592。[Crossref]
  79. Sahingur SE, Yeudall WA(2015)牙周病和口腔癌的趋化因子功能。前面Immunol6: 214。[Crossref]
  80. 芮敏,赵尊,李思义,杨文军,韦丽正等。(2011)口腔鳞状细胞癌中toll样受体-9表达升高与肿瘤细胞增殖密切相关。Arch口腔生物56: 877 - 884。[Crossref]
  81. 庄慧慧,黄春春,陈云云,庄建辉(2012)toll样受体3介导的头颈部肿瘤侵袭。口腔肿瘤防治杂志48: 226 - 232。[Crossref]
  82. 芮敏,李思义,杨文军,李胜文,王晓明等。(2012)toll样受体-9激动剂通过激活激活蛋白-1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中部分增加cyclin D1表达。癌症科学103: 1938 - 1945。[Crossref]
  83. (2012) toll样受体7激动剂咪喹莫特对口腔鳞癌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抑制作用。口腔病理医学41: 540 - 546。[Crossref]
  84. Kotrashetti, Nayak R, Bhat K, Hosmani J, Somannavar P (2013) TLR4和TLR9在不同级别口腔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初步研究。生物技术Histochem88: 311 - 322。[Crossref]
  85.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2014)口腔癌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风险及生存的关系。口头说20: 416 - 424。[Crossref]
  86. 阮明,Thorn K,刘森,李生,杨伟等。(2014)口腔鳞癌中cpg - odn处理的癌细胞分泌IL-6部分通过TLR-9/AP-1通路促进t细胞免疫应答。Int J Oncol44: 2103 - 2110。[Crossref]
  87. 王晓明,王晓明,王晓明,等。(2015)口腔鳞状细胞癌中toll样受体-4和-5的表达。口腔病理医学44: 258 - 265。[Crossref]
  88. 倪艳华,丁玲,张元元,侯云云,黄霞,等。(2015)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中toll样受体7的不同表达模式。组织病理学67: 730 - 739。[Crossref]
  89. Mäkinen LK, Ahmed A, Hagström J等。(2016)toll样受体2、4和9在原发性、转移性和复发性口腔舌鳞癌中的作用。口腔病理医学45: 338 - 345。[Crossref]
  90. Koga-Yamakawa E, Dovedi SJ, Murata M, Matsui H, Leishman AJ等。(2013)经气管和口服SM-276001:选择性TLR7激动剂对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的抗肿瘤疗效。恶性肿瘤132: 580 - 590。[Crossref]
  91. 何忠,黄霞,倪莹,石鹏,王铮,等。(2014)口腔鳞状细胞癌表达的功能性toll样受体3诱导细胞凋亡并减少迁移。口腔外科口腔医学口腔口服放射醇118: 92 - 100。[Crossref]

编辑信息

主编

韦森特Notario

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

文章类型

评论文章

出版的历史

收稿日期:2016年6月6日
录用日期:2016年7月4日
发布日期:2016年7月8日

版权

©2016 Kusama K.这是一篇根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条款发布的开放获取文章,该许可允许在任何媒体上不受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来源。

引用

草间K,井上H,宫崎Y,菊池K, Sakashita H,等。(2016)。微生物与口腔癌症。综合肿瘤科学治疗。3:DOI: 10.15761/ICST.1000200。

相应的作者

草间薰,DDS,博士

明治大学牙科学院诊断与治疗科学部病理学部,日本埼玉县坂户市可昭台1-1室,350-0283

电子邮件:kusama@dent.meikai.ac.jp

图1所示。龋齿及其后遗症。

图2。与牙周病相关的全身性疾病

图3。炎症因子激活NF-kB对HSC-2细胞AID mRNA表达的影响[29]。HSC-2细胞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干扰素-γ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加或不加NF-kB抑制剂,从细胞中分离rna。Real-time RT-PCR显示NF-kB抑制剂能减弱TNF-α刺激下AID mRNA的表达。每个柱和条表示重复培养的平均值±SD。

图4。丁酸钠(NaB)对podoplanin表达及口腔癌细胞迁移的影响[46]。A: Western blot分析HSC-2和HSC-3细胞株与0.3或2.5 mM NaB孵育24 h后Podoplanin和β-actin的表达。B:划痕法研究NaB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将HSC-2和HSC-3细胞系与0.3或2.5 mM NaB在12孔组织培养玻片中孵育8 h,结果表明NaB促进口腔癌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和迁移。

图5。EBV潜伏感染基因在口腔病变中的表达[68]。在形态正常的上皮中,EBER和LMP-1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b, c)。严重上皮发育不良(k, l)中EBER和LMP-1的表达高于轻度(e, f)至中度(h, i)上皮发育不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EBER和LMP-1的表达显著阳性(n, 0)。

图6。年龄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72]。3D-CT显示骨吸收表面不规则,所谓的“虫蛀”外观,以及严重牙周炎遗留的牙齿(a)。肉芽肿增生区域明显可见奇奇怪怪的巨细胞,具有霍奇金和里德-斯特恩伯格样外观(b)。奇奇怪怪的巨细胞对EBER (c)和LMP-1 (d)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