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最近的文章

疣体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评价

西蒙博萨尔特

瑞士伯尔尼大学附属伯尔尼大学附属医院Inselspital皮肤科

电子邮件:bhuvaneswari.bibleraaj@uhsm.nhs.uk

丽莎Hartmeier

瑞士伯尔尼大学附属伯尔尼大学附属医院Inselspital皮肤科

S. Morteza Seyed Jafari

瑞士伯尔尼大学附属伯尔尼大学附属医院Inselspital皮肤科

赫尔穆特•Beltraminelli

瑞士伯尔尼大学附属伯尔尼大学附属医院Inselspital皮肤科

Robert E. Hunger

瑞士伯尔尼大学附属伯尔尼大学附属医院Inselspital皮肤科

DOI: 10.15761 / CRT.1000322

文章
条信息
作者信息
图表及数据

摘要

目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的关键事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通常会导致良性肿瘤,如皮肤和粘膜上的疣(乳头瘤)。血管生成在皮肤疣中的作用尚未确定。

材料和方法:目前的工作评估了皮肤疣的发展与真皮血管化(真皮微血管密度/毫米)的改变有关的假设2MVD)。对17例皮肤疣和8例正常皮肤进行了研究。对真皮血管进行CD31、CD34和CD105免疫染色。统计微血管数量最多的10个区域。

结果:CD31的数字+, CD34+和CD105+皮肤疣的血管数目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平均±SD: 45.71±22.63 vs 21.27±5.83,P=0.0062;59.75±24.93 vs 17.13±5.67,P<0.001;29.74±7.09 vs 6.58±1.89,P < 0.001)。

结论:皮肤疣较高的MVD值提示血管生成与HPV感染皮肤乳头状瘤的发展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我们的结果显示了在皮肤镜检查中看到的庞克状血管的形态学组织病理学解释(大量血管)。

关键字

人乳头瘤病毒,血管生成,疣,免疫组织化学,庞克状血管

介绍

皮肤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角质形成细胞引起的良性肿瘤。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家族,包含200多种基因不同的菌株。感染皮肤上皮或粘膜,多引起良性乳头状瘤或皮肤疣[1]。此外,某些致癌型HPV 16、18、31、33、45、52和58可能导致肛门生殖器、口咽和皮肤癌症,如鳞状细胞癌[2-3]。

虽然已知HPV在疣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肿瘤生长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在所有HPV感染中,都存在新形成的扩张血管。在皮肤疣中,这些血管结构可以在皮镜下以多个乳头状结构的形式被观察到,这些乳头状结构的中心有一个红色或朋克状的黑点或环,周围有一个白色的光环,也被称为血栓性毛细血管[4]。因此,血管生成和血管扩张被认为参与了疣的发展[4-6]。血管生成可以通过评估微血管密度(MVD)来量化,MVD反映了每毫米血管的数量2在组织学切片中,与局部新生血管的程度有关[7]。免疫组织化学内皮标志物如CD31、CD34和CD105被用于识别内皮细胞和检测局部血管化[8,9]。

CD3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是一种单链1型跨膜蛋白,在内皮细胞-细胞连接以及白细胞-内皮细胞连接中发挥作用[10]。CD34也是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存在于造血前体细胞和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中[11]。

内啡肽(Endoglin, CD105)是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的辅助受体,其表达在活跃增殖的内皮细胞中上调。内啡肽是血管生成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合适标记物[12-13]。

迄今为止,血管生成在皮肤疣中的确切作用尚未确定。因此,本工作旨在评估CD31、CD34和CD105在常见皮肤疣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我们假设这些标记可能与HPV感染细胞中乳头瘤依赖性新血管生成有关。

主要内容

方法

研究人群17例组织学和临床证实的皮肤疣活检和8例正常皮肤活检被纳入研究,以比较新血管生成。纳入标准包括从研究前未接受过任何当地医疗治疗的患者的手或脚上切除的皮肤疣样本。回顾性回顾所有25例患者的病史,重点是年龄、性别、免疫系统状况和免疫抑制药物使用情况。伯尔尼州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数据分析(KEK号2018-00174)。

CD31、CD34、CD105的免疫染色及评价采用抗cd31 (Dako IS610)、抗cd34 (Leica PA0212)和抗cd105抗体(MA5-1185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真皮微血管的数量。使用Pannoramic MIDI滑动扫描仪(3DHISTECH)扫描染色样品。使用Pannoramic Viewer 1.15.4 (3DHISTECH)软件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在每个切片中,选取200倍放大下单个皮瓣切片中微血管数量最多的10个不同区域,由两名工作人员独立统计血管数量。在离基底细胞层约500 μm的上皮附近的间质中定量测定了血管分布。血管密度以每平方毫米场的血管数计算,并报告两组的平均值。

统计分析

所有分析均使用GraphPad Prism版本8.01 (GraphPad Software, Inc.)进行。美国)。描述性统计以mean±SD表示。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α水平为0.05。采用Mann Whitney检验检测组间差异。

结果

本研究使用了25个样本,包括17个皮肤疣和8个对照样本。患者平均年龄为52.91岁,疣体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疣组有9例(53%)患者在器官移植后接受了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染色结果显示CD31+, CD34+和CD105+皮肤疣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统计数据用mean±SD表示(45.71±22.63 vs. 21.27±5.83,p= 0.0062;59.75±24.93∶17.13±5.67,p<0.001;29.74±7.09 vs. 6.58±1.89,p<0.001;cd31和cd34分别为CD105;(图1和图2)。

图1 a。CD 31+疣样真皮上部的血管(染红)(×10原始放大图)

图1 b。CD 34+疣样真皮上部的血管(染红)(×10原始放大图)

图1 c。CD 105+疣样真皮上部的血管(染红)(×10原始放大图)

图2。CD31显著升高+, CD34+和CD 105+与正常皮肤相比,皮肤疣中的血管密度。(* P值= 0.0062,** P值< 0.0001)

讨论

血管生成在原发性肿瘤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通过评估微血管密度来量化,微血管密度反映了每毫米血管的数量2在组织学切片内[6]。皮镜下发现的血管结构是诊断皮肤疣的特征性临床征象[3]。然而,新血管的形成和皮肤疣的发展的确切的因果关系仍然是未知的。CD31、CD34作为血管内皮标志物,CD105有助于评估新生血管生成。CD31和CD34在许多肿瘤血管中表达,但它们在正常血管和活化血管中也呈阳性,而CD105对活化的内皮细胞具有更高的亲和力[14-15]。先前的几项研究表明,cd105+血管是新形成的,很脆弱,容易撕裂和出血[15-16]。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皮肤疣中较高的MVD表明在hpv感染的皮肤中血管生成和乳头瘤的发展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此外,cd105的存在+血管可能是皮肤镜下可见朋克状血管的原因,其他作者也将其描述为血栓形成的毛细血管袢[4]。

结论

据我们所知,这项工作是第一次尝试研究皮肤疣微血管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我们的研究结果通过使用CD31、CD34和CD105免疫组化在皮肤疣中提供了血管生成活性的证据,并表明局部微血管可能发生乳头状瘤依赖性血管生成。需要进一步研究血管生成因子在皮肤疣发展中的可能的致病作用,以及它们作为治疗这种皮肤感染的治疗靶点的潜在益处。

限制

然而,我们的研究有一些局限性。数据是回顾性分析的,研究人群相当小。在评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时,有可能导致染色结果不佳的原因,这可能是不需要的背景染色,人工染色或弱或缺失染色。

声明

伦理批准并同意参与

研究方案已获瑞士伯尔尼州伦理委员会批准(KEK号2018-00174)。所有参与研究的个体都获得了知情的书面同意。

发表同意书

不适用。

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

本研究中产生或分析的所有数据都包含在这篇发表的文章中。

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无利益冲突需要申报。

资金

作者未获得研究、撰写和/或发表本文的经济支持。

作者的贡献

所有作者都参与了分析结论和结果所依据的数据,并撰写论文。SB, MJ和HB设计了这项研究。SB, LH和MJ收集并生成数据。所有作者已阅读并同意稿件。

鸣谢

感谢Ursula Läderach在实验室的宝贵支持。

本文已作为预印本在Research Square发布[17]。

参考文献

  1. de Villiers EM(2013)乳头瘤病毒分类的十字路口。病毒学445: 2 - 10。[Crossref
  2. 李春华,李春华,李春华,等(2017)小儿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的研究。当前儿科意见14: 1097。[Crossref
  3. 乳头瘤病毒感染——人类癌症的主要原因。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报1288: F55-F78。[Crossref
  4. Marghoob AA, Malvehy J, Braun RP(2012)皮肤镜检查图谱。(2ndCRC出版社。
  5. 王晓明,王晓明,王晓明(2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疣中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和血管舒张有关。Arch Dermatol Res293: 233 - 238。[Crossref
  6. El-Nabarawy EA, El-Hanafy GM, Rashed LA, Yasin FS(2016)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在寻常疣(常见皮肤疣)中的表达。皮肤病学杂志55: e327-e31.7。[Crossref
  7. Folkman J(2003)血管生成过程的基本概念。Curr Mol Med3: 643 - 651。[Crossref
  8. m ller AM, Hermanns MI, Skrzynski C, neslinger M, m ller KM等。(2002)内皮标志物PECAM-1、vWf和CD34在体内和体外的表达。Exp Mol Pathol72: 221 - 229。[Crossref
  9. 李建军,张建军,李建军,等(2010)内皮素/CD105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Cardiovasc Res86: 19。
  10.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1990)单克隆抗体在血管内皮相关抗原检测中的应用。临床病理学43: 752 - 757。[Crossref]
  11. Fina L, Molgaard HV, Robertson D, Bradley NJ, Monaghan P,等。(1990)CD34基因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75: 2417 - 2426。[Crossref
  12.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1995)血管内皮细胞内啡肽水平对实体瘤的影响。临床癌症研究中心[1] [qh]Crossref
  13. 张建军,张建军,李建军,等。(1999)乳腺癌血管密度与肿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癌症Res59: 856 - 861。[Crossref
  14. 田中峰,王晓明,王晓明,等。(2001)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评价:抗cd34抗体和抗cd105抗体的比较。临床癌症研究中心7: 3410 - 3415。[Crossref
  15. Ryu Fukumitsu, Yasushi Takagi, Kazumichi Yoshida, Susumu Miyamoto (2013) Endoglin (CD105)是比CD31更适合检测颈动脉斑块微血管的标志物。外科神经内科4: 132。[Crossref
  16. Mofidi R, Crotty TB, McCarthy P, Sheehan SJ, Mehigan D等。(2001)斑块不稳定、血管生成与症状性颈动脉闭塞病的关系。外科医生88: 945 - 950。[Crossref
  17.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2020)疣体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评价。研究方页:1 - 8。

编辑信息

主编

彰Sugawara
东北大学医学院

文章类型

研究文章

出版的历史

收稿日期:2020年9月22日
录用日期:2020年9月28日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日

版权

©2020 Bossart B(2020)这是一篇根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条款发布的开放获取文章,在注明原作者和来源的情况下,允许在任何媒体上不受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

引用

王晓明,王晓明,王晓明,等(2020)疣体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评价。临床试验6:doi: 10.15761/CRT.1000322

相应的作者

西蒙·博萨特博士

伯尔尼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伯尔尼附属医院,瑞士伯尔尼3010。

电子邮件:bhuvaneswari.bibleraaj@uhsm.nhs.uk

图1 a。CD 31+疣样真皮上部的血管(染红)(×10原始放大图)

图1 b。CD 34+疣样真皮上部的血管(染红)(×10原始放大图)

图1 c。CD 105+疣样真皮上部的血管(染红)(×10原始放大图)

图2。CD31显著升高+, CD34+和CD 105+与正常皮肤相比,皮肤疣中的血管密度。(* P值= 0.0062,** P值< 0.0001)